头条创作者激励计划?
上头条 聊热点?
7月30日讯报,霍顿下课20年后再回首,1999年,英国人鲍比·霍顿从中国男足国家队主教练的位置上下课,离任时竟有十几名国脚联名请求足协让他留任。
这一幕,放在今天的中国足球语境下,显得格外讽刺,一个被球员集体挽留的教练,最终却因“奥运任务失败”黯然离场。二十多年过去,中国足球兜兜转转,从亚洲二流滑向三流,而霍顿当年的遭遇,似乎早已预示了今日的困境。
霍顿的执教成绩并不差。他带领的国家队胜率高达69%,世界排名一度升至第37位,创下当时的历史最佳。他的战术理念,尤其是442阵型和区域防守的体系,让范志毅、孙继海等一批国脚第一次真正理解现代足球的逻辑。
展开剩余65%球员们后来回忆:“霍顿让我们知道,足球原来可以这么踢。”然而,足协的耐心却只维持了短短一年半。由于未能带领国奥队冲击2000年悉尼奥运会成功,霍顿被迅速解职,取而代之的是“神奇教练”米卢。讽刺的是,米卢后来率队历史性闯入2002年世界杯,战术框架却仍建立在霍顿打下的基础上。
如今回看,霍顿的下课堪称中国足球“急功近利”的经典案例。足协的决策逻辑从未改变,要的不是长期建设,而是立竿见影的政绩。霍顿的失败,不是输在能力,而是输在“奥运KPI”的硬指标上。同样的剧本,在之后的二十年里反复上演:卡马乔、佩兰、里皮……每一位外教都被寄予“速成”的厚望,却鲜有人能真正留下可持续的足球遗产。
更荒诞的是,2023年,中国足协竟又请回了76岁的霍顿,担任青训顾问。兜兜转转二十多年,中国足球终于意识到,自己缺的或许不是“救世主”,而是霍顿这样能教会球员“用脑子踢球”的启蒙者。可惜的是,如今的国足阵容里,技术粗糙、战术意识薄弱的年轻球员比比皆是,而能像霍顿那样耐心打磨细节的教练,却早已凤毛麟角。
中国足球的症结,或许从霍顿下课的那一刻就已注定。我们总在讨论“该学德国还是巴西”,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,足球需要时间沉淀,而非一场又一场的豪赌。当越南、泰国等曾经的鱼腩球队开始玩起传控,我们却还在为“12分钟跑”和“长传冲吊”争论不休。霍顿的故事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中国足球最丑陋的一面:急功近利、朝令夕改、缺乏耐心。
薇薇观察简评:
二十多年过去,中国足球仍在原地踏步,甚至倒退。而霍顿的名字,也从一个具体的人,变成了一种象征,象征着中国足球曾经有机会走上的另一条路,一条更理性、更扎实的路。可惜,历史没有如果。
(PS:对此您怎么看?感谢支持按日配资炒股,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…)
发布于:山西省安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